找到相关内容20篇,用时2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教偈颂歌赞的性质及其内容

    ,深得其理。谓众将散,恐涉乱缘,故以呗约,令也。然静呗为义,岂局送终?善始者多,慎终诚寡,故随因起诫,而不无通议(义)。颂赞之设,其流寔繁。江淮之境,偏饶此玩。雕饰文绮,糅以声华,随卷称扬,...言、六言、七言,但令四句满便是一偈。但实际上偈的种类较多,吉藏所称之“偈”,仅是常用的两种。佛教偈颂发展到后来,凡赞叹佛德,阐述佛理,有韵或韵的诗,大体整齐,便都可称为“偈”。  偈与“颂”连称为“...

    王志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03360854.html
  • 入行论释·善说海 讲记(152)

    有利益,对生生世世的大业也非常重要。 佛陀在《法句经》中说:“不死道,放逸趣死路,逸者不死,放逸者如尸。”不放的人能够趣入解脱道,而放逸者虽然活着,由于没有取舍的智慧,如同行尸走肉,跟...菩提心! 今天讲第八品的最后一部分。 庚三(共同之事宜)分二:一、遣除教诫之障;二、精勤对治。 辛一、遣除教诫之障: 愚行足堪厌,今当随圣贤, 忆教不放,奋退昏与眠...

    索达吉堪布 宣讲

    |入行论|善说海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4/16365622978.html
  • 论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

    王之治岐也,……老而妻曰鳏,老而夫曰寡,老而子曰独,幼而父曰孤。此四者,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。文王发政施仁,必先斯四者。”可见,爱护鳏寡孤独之人是周文王施政的核心。周文王因此而得到了民众的拥护。所谓“文王……怀保小民,惠鲜鳏寡,……用咸和万民。”(注:《周书·》。)周族国力日趋强盛,为武王翦灭“泱泱大国”商朝奠定基础。  周朝建立后,更加重视民众的作用,提出“欲至于万年惟王,子子孙孙永...

    王卫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53556091.html
  • 莲池大师:缁门崇行录(二)

    ,不怖不乱,何更待澄心摄念,勉强支吾耶?所谓急参急悟,吾辈当力图之。   ◎总论   圣王之相传也曰‘’,佛氏之相戒也曰‘慎勿放’。故求法者,...时,群起鸣吠,喧于鼓吹,亦怀感之致欤?   ◎悲敬行施   隋灵裕,定州钜鹿人,十五投赵郡应觉寺出家。博通经论,名藉海外,其行施也,悲敬兼之,惠袈裟数过千领;疾苦求疗者,医药算。但得厚味,必先...

    莲池大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21742828.html
  • 净土释疑新论

    不善,因也;百祥,百殃,果也。又在《周易》为吉凶消长,在〈洪范〉为五福六极,在〈〉为寿夭,即在佛说为因果,名异而实同。善因得善果,恶因得恶果;各随所为,如影随形,纤毫不差。此前因后果之理论,迭见于...lsquo;佛法大海,信为能入;净土一门,信尤为要。’为什么信心这样重要呢?佛经上说:‘信为道源功德母’,若信心之人,即为‘一阐提’(久缺...

    律航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31342897.html
  • 张商英护法的历史意义(2)

    夭乎?又书曰︰“自时厥后,亦罔或克寿,或十年 ,或七、八年,或五、六年,或三、四年”,此时此方未闻佛 法之名。(注100)张商英认为如韩愈“事佛寿促”的逻辑可通,则“毁佛者当...字数〈护法论〉多,且文义常有不详尽之处,可能是〈护法论〉的雏形,否则即是〈护法论〉经传抄之后所形成之异本。究竟如何,仍待进一步考查。以下就〈护法论〉之内容,略作剖析。 依立论旨趣来看,〈护法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41445995.html
  • 涤华禅师行略(3)

    能悟能证能如是 在在处处是全身 持咒者。持此神咒,威严密力,而能成就,灵觉妙心,到于彼岸之地。持者,坚持到底也。持者,,亦放断也。持者,持此神咒,威神之力,而能降伏,一切妄也。持者,...手足,有一处,不是红色者,余本人经常领会其义也。今供养于,现在与未来学佛者,参而用之。周身,能见红色者,即是周身穴位,有不是,无相之针灸,刺入无相之穴位也。当知趺坐,是大医王,能治全身之病者,为第一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81146321.html
  • 六家七宗

    习凿齿,世为乡豪,宗族富盛,博学洽闻,以文章著称于世,撰有《汉晋春秋》,以蜀汉为正统。他受东晋荆州刺史桓温的赏识,被辟为从事,累迁别驾,出任荣阳太守,后罢官归襄阳。他“锋辨.笼罩当时”,才华出众,...思想界的主流。由于玄学有贵、祟有、独化各派别的分歧,般若学受此影响,依附不同的派别,因而产生了既不完全同于印度的大乘般若学说,又与玄学有异的中国式的般若思潮,即“六家七宗”等学派的分化。各派相互吸收和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33652413.html
  • 法句经讲要

    自余各品,即改订入道所由者也。入道必籁师资授受,故先有教学品,以示入道之纲领;其重心则在“思而不放”一颂。思即是念,谓心之所系,或心之所住(心有所住为思);盖入道之要他,念...,内学止观,忘正智。’第十五颂云∶‘持戒清净,心不自恣,正智已解,不睹邪部。’所谓忘、不自恣,皆指不放,此乃本质之说也。凡戒皆以不放而得,本经特有〈放〉一...

    吕澄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82466671.html
  • 论“超越”与中国“三教”的超越方式

    “佛”的位格,但另一方面更近于哲学,因为它同时还预设了一种类似客观理念的“心识”。王船山曾指出:“三界惟心,而心即界;万法惟识,而识即法。”[5](召告)此“心界”或“识法”也跟“理念” 或“绝对...佛教为例。最典型的中国佛教有两种,形成两个极端:一个是唯识宗,一个是佛心宗或者禅宗。   唯识宗是不是承认个体原则,这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。它本属于印度的大乘有宗,其核心观念是“唯识境”。“境”是我...

    黄玉顺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45091624.html
上一页12下一页